当前位置:主页 > 粮情汇编 > 粮史鉴赏 > 正文

望眼千年,转身看物流——天下粮仓

发布时间:2010-08-17 00: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5 字体:

望眼千年,转身看物流——天下粮仓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仓储的重要作用,能够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中国人民在古代已经意识到了仓储能够起到调节供需的重要作用,只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大环境的影响下,仓储更重要的是承担了社会救济和保障的功能,而没有起到商业效益。再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思想下,那些承担了社会救济和保障功能的粮仓,更多的只是承担皇家粮仓的功能,也因此,各朝的天下粮仓,大都是为京城服务,各朝的天下粮仓,也大都围绕京城或转漕的交通要塞而建。
        西周——陇东粮仓

平凉、庆阳习惯上称为陇东,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周朝先人开基立业的肇兴之地。 陇东的储粮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建于地面的,如方形的仓,如圆形的仓,这在《诗经》、《国语》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另一类是窑洞储粮,有对窑洞作一些处理,直接堆放在地下的,也有在窑洞里围成芦苇编成的席囤储粮食的。从古籍记载以及大量出土的陶仓、陶模型,我们可以看到陇东古代对粮食种植和储藏的高度重视。 
        秦汉——敖仓

    从秦开始,实施漕运,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运东方的粮食以实咸阳,从全局来看,最重要的转运中心在中原,因此秦政府建国最大的粮仓——敖仓于成皋。这个粮仓,已经有物流中心的影子,开始实行统一配送了。

在楚汉争霸之时,敖仓常常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这个粮仓对战争的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刘邦先下手为强,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但随后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史记》的记载,清晰地表明了敖仓在那场战争中的重要性。 
     
西汉定都长安后,每年也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在当时的漕运网络中,敖仓仍很重要。汉武帝宠幸的王夫人,曾请求将其子封到洛阳为王,被汉武帝坚决拒绝,理由就是洛阳有武库、敖仓,当关口,天下咽喉,自先帝以来,传不为置王。东汉时置敖仓官,属河南尹管辖。      

隋唐——洛口仓和含嘉仓

洛口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  

 隋炀帝名声不好,但古往今来试图对他进行重新评价的不乏其人,而皮日休的这首诗,甚至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不久,就下令建都洛阳,同时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起点,经洛河入黄河,然后分两路开凿,向南终点为余杭(今杭州),向北终点为涿州(今北京),而在大运河初具雏形之时,人们不经意地发现,洛口成了这个庞大水运网的中枢。 
    因此,在大运河开凿的第二年,隋朝就开始在洛口兴建粮仓大运河完工后,隋王朝在沿线重要的节点设置了不少粮仓,主要用于中转漕粮。大运河长2000多公里,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不同河段的流量、含沙量以及河床特点各不相同,不可能依靠同一艘船一次运到,需要转换熟悉不同河段的船只和水工分段运输。因此就需要在沿线节点兴建粮仓,以方便转运。如此一来,运河与粮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漕运系统而位于大运河庞大水运网三岔口的洛口,顿时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洛口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洛口仓如一座大容量的水库,各地的漕粮,通过庞大的水运网络,如水流般在这里蓄积;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 

隋末天下大乱之时,这个粮仓更是成为影响天下大局的关键所在。谁拥有了天下第一粮仓,谁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当时一度最有可能称霸中原、一统天下、赫赫有名的瓦岗军,就是在夺取洛口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而在失洛口后又迅速崩溃李密夺取洛口仓时,洛口仓已兴建十一年,十一年储备的粮食,转眼间成了李密盘中的菜。有了洛口仓,瓦岗军发展堪称神速。大量的饥民加入,许多缺粮的义军陆续投奔,短短数月,瓦岗军达到鼎盛时期,改称他们为洛口军似乎也不为过李密攻洛阳时,因为有洛口仓和回洛仓在手,洛阳已陷无粮境地。也许是因为前面的一连串胜利蒙蔽了他的双眼,也许是看不起王世充,李密没有听取手下围而不攻,等洛阳乏粮时,不战而胜的策略,急于出战。终于一战而败,失去了洛口。失去洛口仓之后,瓦岗军没有了根基,数十万之众,一夜间崩溃。李密只好前去投奔李渊,后来又想叛逃,被李渊手下将领所杀。可以说,这位乱世英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都跟洛口仓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正所谓,成也洛口,败也洛口。后来李世民攻打洛阳,采取了跟李密前期一样的攻略:先打下洛口仓,再打下回洛仓,使洛阳城陷入断粮的困境。不过李世民终不是李密,他再也没给王世充机会,围死洛阳后,最终令因饥饿失去抵抗力的王世充俯首称臣。
      含嘉仓:  隋末东都洛阳的粮仓不集中,洛口、回洛等仓为人占据后,洛阳终因严重乏粮而被攻破。李世民显然看准了粮仓远离洛阳庇护的弊端,从隋末战乱中吸取了教训。唐代初年,洛阳城内出现了一座大粮仓,并逐渐取代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这就是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粮仓——含嘉仓。
  唐朝前期,洛口仓虽然仍是重要粮仓,但其地位逐渐为含嘉仓取代。含嘉仓的地位日益重要,不仅是洛阳的粮仓,并且还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隋时东南漕米都先集中在洛口仓;唐前期则规定东都洛阳以东的租米都先集中在含嘉仓,由含嘉仓再陆运至陕州,循河、渭入长安。新兴的含嘉仓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原来位于洛阳城北七里的回洛仓,曾是李密、李世民攻打洛阳时争夺的焦点,也逐渐废弃不用,其作用为含嘉仓取代。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二分之一,无疑是天下各大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据考古工作者于1971年的调查和发掘,含嘉仓城位于今洛阳老城区北侧,东西长约600余米,南北长约700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400多个粮窖。现存粮窖口径最大的约18,深约12,可藏粮一万数千石(唐朝每石约合60公斤)以上;口径最小的约8,深约6,可藏粮数千石。唐朝杜佑的《通典》记载,全仓储粮可达五六百万石发现含嘉仓时,还有个小插曲。当时考古工作者以为是八角墓葬。后来看到铭文时,才知道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含嘉仓,另考古工作者震惊的是鼎鼎大名的含嘉仓竟然是地下仓,是窖藏粮食!含嘉仓的粮窖形制结构十分科学。粮窖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缸形。建造过程是先从地面向下挖成土窖,将窖底夯实,用火烧硬,然后铺一层用红烧土碎块和黑灰等拌成的混合物作为防潮层,防潮层上再铺一层木板层或木板和草的重叠混合层含嘉仓的粮窖既能防潮防火,又能防鼠防盗。唐朝时窖内的谷子可藏9年,稻米可藏5年。160号窖内的谷子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颗粒还可辨认。经化验,这些炭化谷粒中有机物仍占50.8%。含嘉仓的管理也很科学,大部分窖内都发现了砖刻铭文,记载着窖穴的位置、编号、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入窖年月等。含嘉仓的结构特点和规模,表明我国古代人民在隋唐时期就已掌握了相当科学的储粮技术。现在,国家将已发掘的160号粮窖建屋保护,成为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粮窖的陈列馆。

写了漕运、粮仓后,才发现,运河——漕运——粮仓三者合一,是一个重要的古代物流系统;也只有三者合一,才是完整的物流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物流的作用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中路313号10楼

Copyright (c) 2009-2010 广东粮食行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10033975号